他接着往下一划。

    “而我们河北各郡,只要能防住史思明部,就能阻止他和其他南方燕军的回援。”

    放在地图上,眼下的情势就更加清晰。

    黄河以南,已为燕土。

    但北岸,仍有义军的防线。

    就是这道没有大将、没有朝廷援助,甚至没有多少正规军的散装防线,坚持至今,将燕军的战力隔黄河彻底切割。

    按周满所说,郭子仪的布局思路就十分明显了——

    战力最强的西北朔方军,主力部队直接东出,釜底抽薪,抢攻安禄山的老家北地范阳。

    而李光弼则率部分精锐南下,与史思明部周旋,巩固河北防线,切断安禄山的回防。

    这套战术风险很高。

    但如果双线都能成功,就可以顺利收复帝国的一半土地,进而围困南方的主力燕军。

    说得很清楚,不过李明夷仍有疑问:“这些战术,你是怎么知道的?”

    且不说他为什么忽然提起战局,这里几乎不可能联系到唐军,就凭只言片语传来的军报,周满就这么肯定自己的猜测没错?

    周满却直直盯着他的眼睛。

    “我们河北十七郡的每个义军都知道。”

    “你不知道,只是因为你没有失去过。”

    家乡,土地,亲人。

    他们已经一无所有。

    唯一还能捍卫的,就只有脚下这条背靠黄河天堑、独一无二的战线。

    所以,他们比任何将领都清楚它最大的价值。

    朔方军驰援河北,其主要目的并不在救出义军。所以只要郭子仪一日不破云中,李光弼就不可能冒险挑头。

    义军已经别无选择,只能继续以生命消耗史思明部的战力,补给李军。

    可惜,史思明也不是傻子。

    在河北,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,所以只要慢慢侵吞周围的郡县,蚕食李光弼军队的补给,时日一长,对方也将不战而亡。

    与郭子仪的激进不同,他选择了一套稳妥的打法,像一只慢慢盘曲的蟒蛇,无声息地缠绕上去。

    显然,越拖延,对燕军的情势越有利。一旦李光弼的部队被耗竭补给,胜利的天平将会立刻向大燕倾斜。

    “我看得出来,先生是仁厚之人,才会想办法让他们退兵。”周满伸首靠近了一步,气息低而灼热,“可救人,不一定要靠医治,你可以做到我们都做不到的事。”

    他徐徐转动目光,看向那堆平平无奇的焦粉:“比如……”

    李明夷伸手把他的脸掰回来。

    “我说过了,你现在最好别杀他。”他严肃地告诉对方,“他一死,这里所有的人都得跟着陪葬。”

    即便史朝清不动手,史思明也不可能轻易放过杀子的凶手。

    何况史朝义现在还不算燕军的决定性人物,不足以影响整个战局。

    周满眼尾抽动了一下。

    “总是有人要死的。”他咬牙切齿地道,“总好过整个北岸被拖得……”

    话还未说完。

    周满神色忽然警觉一下,迅速地卷起羊皮地图,钻进灶台底下藏起来。

    接着,李明夷才听见脚步声。

    “李先生!”是周康的声音,“少主醒了,您要再去看看吗?”

    “好。”他简短地回应一句,用眼神警告藏在暗中的青年不可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片刻,门被打开了。

    敞亮的天光倾泻进来。

    周康站在李明夷的面前,向他身后看了看,见灶台上还滚着半个地瓜,连忙笑道:“真是有劳郎君了,我来打扫厨房吧。”

    嚓。

    轻轻一声,像是什么摩擦着灶土的声音。

    李明夷刚要紧张,便见周康上前两步,笑吟吟伸出手,将他整个人推出去。

    “郎君不要推辞了,我来便是。”

    第53章 这世上,有些东西是比生命更重要的

    来人是周康,至少不会对自己的亲儿子下手。

    李明夷快速地把做好的面粉焦用水冲兑,向他微微颔首别过,端着碗走了出去。

    “怎么这么慢。”见他迟迟回来,执失思为赶紧把止泻药接过去。

    “等等。”阿使德里扬手拦了拦。

    “少主,请先让属下试药。”他端走药碗,表情格外严肃,“现在守备减少,万一有人图谋不轨……”

    “不必。”史朝义撑着胳膊起身,从他手里将药碗接过,仰头一饮而尽。

    他喉结滚动,抬眸看了眼身前之人:“先生若是想下毒手,大可以不指正你的错误。阿使德里,你太多心了。”

    的确,只要佯装不知,少主的病本和他毫无牵连。

    阿使德里向身侧瞥去。

    这人真是古怪。

    说他诚心降燕,又不像周康一样鞍前马后、事事尽心。但要说他忠唐,明明有好几次下杀手的机会,他看起来根本不为所动。

    李明夷抬眉表示无所谓。

    他是医生,又不是杀手,不管如何,都不可能背叛自己的职业道德。

    一天后,青蒿素的副作用止住了。

    继续用药后的第五天,史朝义的体温得到了明显的控制,很快可以下地。

    历史仿佛丝毫没有被这小小的插曲影响,仍向着其既定的方向不断推进。

    三月眨眼到来。

    零碎的军报也不时从九门城中传来。这段日子,李光弼军和史思明部间断有些小的摩擦,算是有来有回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朔方军远道而来的劣势逐渐凸显出来,传信的士兵,几乎每次带来的都是燕军的捷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