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 第362节

作品:《双生夫郎互换人生后

    贩子说行。

    谢岩又问:“你便宜点行不行?”

    贩子看向季明烛:“你买吗?”

    季明烛本来想买一套的,这样一套东西,拿回家摆着当个纪念也是好的。回头想想,这东西就是科举舞弊纪念品,实在不吉利。价格也贵,便也只买一本。

    谢岩要了《孟子》,季明烛买了《春秋》。

    贩子不肯便宜,但卖他们一个提醒。

    “进场的时候,是根据县牌来列队点名,这个你们知道?点名后就是搜捡,如此一来,你们同县的考场就在一处搜捡,搜捡的时候不要只顾羞耻,要眼观八方,别说平时不对付的同窗,就是有相好的同窗跟你们挨着挤蹭,你们都要小心。舞弊只抓你们身上的东西,不管这东西是哪里来的。以前有这样的事,有人专门了买了这东西,陷害同窗的。”

    这个消息价比千金。在座众人都坐正了身子,敬他一杯酒。

    接下来说了蜂蜜和蛇蜕。蜂蜜全名叫蜂采蜜,意为买通誊录卷子的人,入场以后,另写一篇。蛇蜕全名叫蛇脱壳,意为多纳一份试卷。还有个“活切头”,卷子被人移花接木,甲的卷子写了乙的名字。

    谢岩倏地睁大眼睛。

    贩子笑呵呵道:“这东西我不卖,我干不来这买卖。”

    谢岩觉着他是会卖的,只是他们几个不是目标顾客,所以没把话说死。

    小抄贩子不留在这里吃酒,还要继续出门招徕生意,等他走了,余下几人为此做了交流。

    乌平之早听说过一些作弊之法,多是小抄、押题、背题,也猜到还有更深的门路,但他那时候想的是贿赂买题。没这么复杂。

    季明烛翻开那本蝇字《春秋》,没两页就眼睛疼,把书放到书包里,经过盛大先提醒,转而放到怀里。这样他回家脱衣裳后,能一并拿出来,免得忘记了。

    谢岩也看了看《孟子》。他写不了这么小的字,没耐心。

    他平时写字很快,快就潦草,干不来这细活。

    乌平之说:“刚忘了问程文闱墨了,我待会儿去买一份。”

    程文闱墨是科举考试后,取录考生的试卷合集。

    这些东西曾售卖过,后来禁止了。因为很多书生专看这个,为了考试而研究,不读经史,也不看注疏,荒废了学业。

    他们现在想买,很难买到,平常都是各处求一求。

    谢岩告诉他一个可悲的事实:“这也是假的。”

    还是崔伯伯告诉他的。读书人的钱就是这么好骗,弄个名头,翻开有一两篇好文章,余下都是四处拼凑的文章,乍一看挺好的,细看却经不起推敲。好是好,却没有极好,不足以千里挑一。

    乌平之重重叹气,“哎!”

    季明烛问谢岩:“你怎么知道这么多?”

    谢岩说是崔老先生说的。

    盛大先和季明烛对视一眼,都欲言又止的,想说不敢说。

    谢岩笑道:“没事,他说的话,我不会全听,我会想想的。”

    就像先生教他文章,他不会全然听先生的想法,他也有想法。取长补短而已。

    他还常跟崔老先生辩论,能说服他的,他才会听。

    阅读量在那里,是不是诡辩,他自有判断。

    乌平之看他们脸色,问这个崔老先生是谁。

    季明烛跟他解释:“是府学藏书阁的老先生,烂棋篓子一个,刚来的时候骗了很多人,大家都以为他特别厉害,陪他下棋换点评,后来发现他点评的东西都挺怪的,和先生们说的不大一样。若是听了,连着好一阵都不会写文章,无处落笔,处处是错。”

    乌平之又看向谢岩,谢岩点头:“是这样,你记得吗?我有一次从府学回家,特别茫然,那阵子成天想东想西,书没看多少,文章也没写几篇,想通了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季明烛和盛大先都好奇,想知道他是怎么想通的。

    谢岩说起笨办法,他一个题目写好几篇文章,每一篇文章立意不同,有的照着心意写,有的照着模版写,还有些圆滑着写,也能谄媚着写,更能激烈的写、怀柔的写。

    他们表情都呆滞了。心想,谢岩这样的心性,真是适合读书啊。他们还是太急功近利了。

    谢岩说:“我刚开始尝试的时候,一个题目只能写一两篇。读书这么多年,很多题目都写很多遍了,初读经史时,和读书几年后,碰见同一个题目,心境不同,阅历不同,学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。我短时间里没有大进步,这样逼着自己去写,也写不出来。那是去年的事了,现在快一年了,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。看见题目,我就知道它合适什么样的立意。立意不同,文章的感情也不同,写法自然有了变化。”

    话说到这里,临近考试,谢岩不乱他们的心,把教乌平之的话给他们也讲一遍。

    文章之新奇,他简述一回,见他们听得认真,又细细详说。

    等到讲完了,他补充道:“万变不离其宗。你们从题目里寻,从题脉里找,不要偏了道。我们常说新奇,其实作文,也要‘老实’一些,扣紧了题目,内涵韵味,外露精光,则是好文章。”

    谢岩说:“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很大,题目的变化也很多,我们不要去想外面的事,什么取中了怎么样、取不中怎么办,都不要想。看题目就好,答案就在上面。”

    季明烛跟他碰杯:“说得好,就不该想太多。我刚还想着我完了,要不要临时抱佛脚,想想老先生的点拨。幸好你提醒我,不然我进场的时候,就该写不出文章了。”

    他们约好碰面,本来是定下住所,小聚一回,就等考试再见了。这一番文理聊着,不知不觉,天色晚了。

    几人出饭馆的时候,雨停了,天黑了,他们各道保重,各回各家。

    陆杨到下午没见着人,猜着是找房子的事不顺利,拉着雷伯伯问了很多,想再琢磨个法子,定个房间歇脚。别人能抬价,他也能。实在不行,还能搭帐篷嘛。

    到时就找个宽敞的院子,问人租不租院子,在院子里搭帐篷睡觉。

    到傍晚,雨停了,他跟两个小厮上街瞧瞧,等着谢岩他们回来。

    见到人,他笑眯眯迎过去,谢岩跟他说:“有地方住了!季明烛的夫郎定下的房子,我们一人匀了五两银子,过后一起去吃饭了。我吃饭的时候讲了很多话,他们没让我掏钱,嘿嘿。”

    陆杨自是夸他,“哇,我家谢大才子能靠学问吃上饭!太厉害了!”

    谢岩笑成个傻子。

    乌平之跟陆杨说,吃饭的时候,他们跟个小抄贩子聊了很多,谢岩乱花钱,买了一本没用的书。

    谢岩讨厌他。

    陆杨把书拿了,觉着这个小书挺不错的,很适合小孩子看。

    要是小麦和壮壮开始读书,捧那么大一本,他瞧着就心疼,给他们捧小人书看。

    当然,字要印大一点。

    谢岩听他一席话,又得意起来,跟乌平之说:“你听听,我夫郎多会做生意!”

    乌平之都不稀得说他。

    他们吃完回来的,晚饭稍加一点,陪陆杨吃,席间把多种作弊之法说给陆杨听,让他长长见识。

    陆杨真是服了。科举舞弊这样大的罪名,都有人敢作弊,而且坊间都能买到小抄!太不可思议了。

    乌平之说:“越是往上考,冒风险的人就越多。万一成了呢?下边的小功名则不值得冒险。”

    陆杨深以为然的点头,“就跟去赌博一样。”

    拿前程,换前程。

    再者,这东西能害人。

    在坊间明着买的人,不一定是为了作弊。

    晚上还要看看书,饭后,他们去书房坐。

    乌平之想跟谢岩再聊聊文章的“外露精光”,大致什么程度,才不算过盛。谢岩说他就是太谨慎了,两人展开聊了许多。

    两个书童会看眼色,手里没有要整理的文稿,就把他们讨论的话记下来,一人一句往后写,然后对着顺序,抄到一起。

    陆杨懒懒坐在椅子上,一本展开的《陶朱公商训》盖在他的胸口,他目光偏向,桌上的油灯盖着圆罩子,正好遮住了乌平之,落一个谢岩在外头,被他看在眼里。

    如他所说,认真的谢岩、说起学问的谢岩,别有一番魅力。

    过了初三,考期就近了。

    乡试的考期较为固定,一般是八月初九到八月十七,今年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他们初八的时候去贡院附近的房子住,把一应物件都带上。

    因贩子的提醒,陆杨帮他们把衣服袖子都改成窄口,多余的布料都裁了。

    谢岩带了一把戒尺,是普通的竹戒尺。他生辰时,崔伯伯送给他的,让他戒骄戒躁。

    他让乌平之也找一把戒尺带上,到时有人靠近,故意挤兑,就把戒尺拿出来一顿乱挥。

    考篮早准备好了,一应文具都装上了。

    备了些干粮,比如炒面粉、超级小馒头、肉干。还有粮米。

    这次是九天三考,他们会住在里面,锅炉、被褥都要带。另外拿了油布、蜡烛。

    陆杨买了薄荷膏,这东西提神味大。他听说有屎号,味道极其难闻。考巷又窄,一个巷子要容纳几十人到百人不等,这样的环境也会闷热、呼吸不顺,有个薄荷膏,能稍微缓缓。

    他多买了些,到了住处,见了季明烛他们,一人给了一盒。

    因谢岩和乌平之都备了戒尺,陆杨也拿了两把过来,问过以后,各给一把。

    季明烛跟陆杨说:“你跟我夫郎肯定有话说,他跟你一样,都是做得比说得多。”

    谢岩小声跟陆杨嘀咕:“他夫郎不爱理他。”

    季明烛真的受够了!

    “这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!不准你再说了!”

    谢岩说:“我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改不改另说。

    季明烛去找盛大先叨叨:“都怪你话多,你为什么要跟他说这个?”

    盛大先不理他,“那得问你夫郎为什么不理你。”

    乌平之站在原地,看看吵闹的季、盛,望望黏糊的陆、谢,突然感觉好孤单。

    谢岩招呼他去房间,“今天都早点歇息,明天起早赶考!”

    乌平之长舒一口气。

    对,明天赶考!

    谢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觉,抱着陆杨蹭来蹭去,一会儿说这个,一会儿说那个,一会儿又什么都不讲,喊一句“净之”,就能望着陆杨傻呵呵笑好久。

    陆杨揉揉他眉心,让他乖乖躺着,闭上眼睛养养神。

    他说:“阿岩,我给你背《千字文》。”

    很久以前,陆杨还不习惯晚起的日子,半夜睁眼,就要下炕干活。

    那时候谢岩让他再睡会儿,背《千字文》哄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