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4章

作品:《飞升失败后成了小白皇帝

    现在有了这口能大量产盐的盐井,并且鲁氏子弟还会继续在蜀地其他小盐井架起盐场,本地蜀民也总算是能够不用在吃商人从外运回来的盐,并且这些盐产量足够多之后,还能往外卖去,给蜀人带来财富。

    能在有生之年看见这盐,杨珺的心愿已经了了大半,接下来只剩下另一件压在他心头的大事。

    热热闹闹的晚宴过去,第二日一早,杨珺就到了盐场里皇帝的居所前,等着他打坐结束。

    小白感受到他的气息,闭着眼睛道:“你是来谈蜀地盐政?”

    从前的盐井才能煮多少盐,而现在有了整套深井钻盐技术,提取技术和效率大大提高,未来蜀中的盐呈井喷式增长已经是可预见的,大量的盐要怎么处理,也是朝廷需要考虑的。

    杨珺恭敬的举起双臂,弯下腰,“蜀民缺盐已久,朝齑暮盐都做不到,臣知陛下爱民,望陛下怜惜蜀民。”

    皇帝不是那种穷奢极欲的暴君,但这么多的盐,洛京诸公会如何处理,杨珺不敢赌。

    于是他独自在没什么人打扰皇帝打坐的清晨来找皇帝,就是不希望皇帝会生出被他逼谏的恶感,从而恶了蜀民。

    “蜀地的盐,只能蜀郡府衙来管。蜀地有盐,蜀民都吃上便宜的盐是理所应当,怎么把这些盐分到蜀民手中,你是如何想的?”

    小白也想过要如何处理这些盐。

    让全天下都吃上蜀地的精盐,产量就算够了,这个时代的交通条件受限,各地盐价统一真不是目前的大晋朝廷能调控的,但可以官府统一调配,努力压价。

    杨珺答道:“臣想以蜀郡之力,产出的盐按定量调配各县,算好价钱,每斤五至十钱左右。”

    5-10钱,对普通百姓来说也是个不算很低的价格了,但煮盐也有成本,买盐挣到的钱杨珺也要填补把盐送至各地的成本。

    小白:“蜀地可以如此。等以后蜀地盐井都开出来了,算好一年盐产量,除了供给蜀地的,剩下的盐会运往大晋各郡县,大晋百姓都不应该再高价吃盐了。

    若是蜀人想往外贩,需凭盐引。一张盐引一百斤盐,量多少,给什么人你看着办。若有私人盐井,按照他们现在的出盐的产量,以后给他们三倍量的盐引,把盐井收回,着鲁氏去升级盐场。

    他们不想在大晋亏的话,就往南边百越之地卖。”

    蜀地以后盐多了,小白要做的自然是先让大晋百姓都吃上盐,而那之后,晋也该往南探一探了。

    小白同意杨珺的盐政计划,在杨珺的意料之内;小白甚至想让这个计划惠及整个大晋百姓,这样的胆魄和对百姓的爱惜杨珺也毫不意外;但听到对蜀地盐商未来的安排时,低着头的杨珺眼皮子一搭,眼珠朝上微微转动。

    他知道皇帝在云中大败匈奴之事,却没想到皇帝心里还装着百越之地。

    如果见过皇帝画地图的仝拾在这里,他绝对会告诉杨珺,皇帝看现在大晋的地图不爽很久了。

    他谨慎的问道:“陛下是要拉拢百越之地吗?”

    小白:“先让南边百越诸国都离不开大晋。若有盐商能做到这个点,你奏报与孤,孤亲封他为大晋特使,赐宝剑、绶带、符节。如有大才,日后你可上荐洛京。”

    “臣明白了。”杨珺心想,看样子不是拉拢,就是要拿下百越之地。

    虽然他目前只想有生之年把蜀地管好,没那个精力再操心南边的事了,但皇帝连未来盐引“怎么发,发给谁”这么大的权力都给他了,这把盐卖去百越的事,他也必须为陛下仔细筹谋。

    “陛下,臣还有一事要奏,”深吸口气,杨珺从衣襟里取出一份帛书,双手呈上前,“望陛下亲启。”

    这是压在杨珺心头好几年的大事。几年前他就想给洛京奏报此事,但先是武帝驾崩,想着等新帝继位处理完手里杂事,稳两年他再上奏,结果新帝又崩了。

    在他都犹犹豫豫认为这事不合时宜的时候,小白自己到了蜀地,目睹他一月以来对下对民的态度后,趁着自己还活着,杨珺知道这事不能再拖了。

    小白回头,发现杨珺还一直弯着腰,他拿了帛书,道:“杨珺,起身吧。”

    拿了拿,没拿动。

    杨珺不言,也不肯挺起身子,双手紧握折叠的帛书,对着小白慢慢展开。

    小白:“……”

    我是不是要准备一下王负剑?

    随着帛书帛书,小白垂下眼睛。

    没有匕首利刃,但帛书上的内容让小白少见的出现惊诧之情。

    帛书里半边是文字,半边是图纸。

    图纸上画着的是岷江和周围城镇,还列着各个江口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水位;而文字部分,是杨珺因地制宜,利用特殊地形,想要在这里新修一处大型水利设施来减少蜀郡平原水患的计划。

    这份帛书上的工程计划,在小白家里,有个耳熟能详的名字——都江堰。

    不一样的世界,不一样的人,但在相同文化脉络之下,总会有人站出来,为百姓解决这个烦恼。

    “杨爱卿,快快请起。”

    打坐和眼前之事比起来不值一提,小白起身扶起一直弯着腰的杨珺,语气轻柔和缓。

    “吃早饭了没,进去坐下,我让刘德去拿早饭,我们边吃边说。”

    拉着杨珺往屋子里走,小白转头对刘德吩咐道:“去厨房多端些早饭来,孤与杨爱卿一起用饭。”

    小剧场

    小白:去多拿早饭

    刘德:夭寿啦!陛下居然主动要我多拿点早饭了,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!

    小白:给我的杨爱卿吃

    刘德:不是陛下自己吃啊,那没事了。

    等等,不对,杨爱卿???

    夭寿啦!陛下居然还有叫人爱卿的时候,完全没听他这么喊过谁啊,我爷爷、丞相他们都没有被这么喊过啊!

    阿飘们看着杨珺的工程计划图,一个个赞不绝口,然后怒喷武帝:你要是早死点,这计划说不定就早点能被小白看见呢!

    武帝面无表情:有没有可能,我也可以晚死点,这计划能更早点实现。

    没有存在感的求定:其实,我如果晚死点,也是可以的。

    第131章 水利

    刘德快速安排好了饭食,等小白和杨珺在各自食案前坐下,他便出去外面候着,把空间留给陛下和他杨爱卿。

    这地方是盐井旁杨珺新建的房子,本来就也空间不大,小白和杨珺一人一桌也坐靠很近,方便他边吃边和杨珺聊天。

    小白端起热粥吹了吹,“大事要紧,我们就不要管‘食不言’这套了。修这个水利工程,杨爱卿你计划了多久。”

    当他呈上那份计划书, 没有被皇帝训斥,还被他态度极其之好的邀请共进早饭,杨珺就知道自己选对了人。

    皇帝看的懂他到底想要做什么,并且他的态度应当是支持的。

    这对杨珺来说当然是好事,但他在盐场这些日子,还是与盐工、鲁氏子弟一起处理事务最多,和皇帝接触较少,一下子皇帝对他如此之亲近,让他很是局促。

    他拘谨的也端起一碗粥,回道:“臣三十一岁来的蜀郡,四十一岁时武帝统一天下。

    在蜀郡的这些年,每每去到何处,都带着人去修河堤,开凿沟渠,看河道水位。五十四岁时便有了这个计划,只是……尚在思虑中。

    本想上书陛下,谁知臣五十六岁那年,武帝驾崩,便一直没有机会……”

    小白了解了。

    最近几年大晋政局接连动荡,杨珺想在蜀郡做这样大胆的事,当然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后援支持。

    也难怪他这么大早上要孤身来找自己,现在已经五十九了,也不知道还能活几年,他没时间再等下去了。

    “你先吃点东西,和孤再把这个工程详细说说吧,杨爱卿。”

    杨郡忙把碗里的粥喝下一半,从他来蜀后的观察以及自己在蜀多年的经验,给小白从蜀中的水文气候讲起,详细阐述他想修的工程基础都是什么。

    水利知识小白一窍不通,但他知道怎么抄作业,怎么抄最好的作业。

    老家的都江堰是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,顺应自然、改造自然、变害为利,成功解决了江水分流、控制进水量和自动排沙的问题,让成都平原沃野千里,福泽蜀地千年。

    杨珺不是李冰,但小白看着他,仿佛也看到两千多年前,那位带着蜀民修筑都江堰工程的蜀郡太守。

    “杨郡,这件事,你放心去做吧。”

    小白郑重承诺道:“孤会让一部分鲁氏子弟协助你一起完成这个工程。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孤都会让你完成这件事情。”

    他让刘德带人把食案搬走,去取笔墨帛布来,然后少见的,自己亲手写了封诏书。

    “这里无印,就先用它凑活吧,”他本人不怎么动大印,况且现在大印在宫中,就先用自己腰间锦囊里随身带的私印。